918博天堂·(中国区)官方网站

“互联网+”为人力资源服务业带来什么

2017-07-24 阅读次数: 13263

在互联网的带动下,移动技术、大数据分析、社交网络、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兴起,不断促使整个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创新人力资源产品和管理模式、商业模式。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一些传统的线下服务开始向线上延伸,很多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将一部分可以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业务搬到线上,一方面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降低内部工作量;另一方面可以将特有的服务产品通过移动互联网与客户、与员工分别进行互动。

从总体上来说,与传统人力资源服务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相比,借力“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会更加精准。因为嵌入互联网技术后,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能够更大量地收集客户信息,更精准地分析目标客户群体,在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的设计上更加有针对性,客户对服务内容的满意度也会更高。

    各业态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招聘行业是人力资源服务“互联网+”进程最明显的一个业态。在这个行业,传统招聘网站独霸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垂直招聘、社交招聘等新潮流异军突起。

首先是某些专注于互联网行业的垂直招聘网站异军突起,紧接着,地产、快速消费品、金融等行业也都纷纷涌现了相对应的垂直招聘网站。

除了针对行业的细分,2014年以后还出现了一些针对人群细分的垂直招聘。

目前,很多互联网招聘企业已经将定位、社交、点评、实时通讯等融入其中,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利用平台的优势,优化招聘求职的过程。

在此之前,保安、服务员等职位显然不是在线招聘的主流,因为其受众互联网化的程度并不高。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中低收入者从互联网获取免费的高价值服务的意识逐渐增强,蓝领人群的人力资源服务市场逐渐活跃起来。

招聘和求职行业的“互联网+”,对于各方都是利好。求职者借助企业平台提供的数据分析,能够更好地找到工作,避免主观误解带来的跟风;招聘方借助“互联网+”的招聘平台也能够避免招聘方向的偏差,能够更好地把握应聘者的内在素质。

其他一些业态也由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有了新的发展契机。

在职业生涯规划咨询领域,催生了新的咨询模式和工具。最典型的是在线咨询平台,它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私密度也更高。

在职业测评领域,基于更先进的技术,例如大数据分析,让测评可以得到更有效的信息采集,以便输出更有质量的分析结果。

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代理这个行业中,在O2O(onlinetooffline,线上对线下)模式盛行的背景下,出现了大量的自由职业者,基于移动端的社保代理服务也开始兴起。

对于培训行业来说,网络直播、云学习、大数据、O2O模式等元素都开始与人力资源培训相关联。其中依托于移动互联网的网络直播、垂直社区、微课等新潮流在培训业很受关注。

在猎头行业,随着IT技术的应用,市场上还出现了云猎头。它集众多的猎头公司资源于一体,将人才与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运用大数据,让企业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猎头公司。

在人力资源管理咨询行业,一些基于网络甚至是移动网络的管理咨询平台应运而生。一种借助互联网平台,将企业需求与咨询顾问直接对接的模式,有效地提高了企业解决问题的效率,降低了咨询的成本。

在人力资源信息软件服务行业,云计算作为“互联网+”的一项核心技术,得到逐步应用。其中,以云计算为核心的人力资源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和大数据分析正趋向成熟。

移动化也是人力资源服务软件服务的一个发展趋势,无论是基于微信平台的企业公众号还是各类人力资源管理APP,都让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变成了一项可以全员参与、且随时随地都可以参与的行为。

    移动技术创造新的服务模式

近几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整个行业影响很大。移动网络的普及与应用,正在逐渐创造更多新的人力资源服务模式。

基于LBS(LocationBasedServices,地理位置服务)这一业务模式的在线招聘,也主要得益于移动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一些专注于蓝领招聘市场的服务招聘商也推出了基于地理位置招聘的APP。

还有一些基于移动端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也值得关注。这些人力资源管理平台通过HRAPP以及微信企业公众号等形式进入到用户的手机中,考勤与审批、招聘、培训,智能通讯录,会务管理等业务,都可以通过移动端来进行。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就是便捷,运用在人才测评上,可以形成数字测评体系,还可以让职工自我测评和自我诊断;运用在绩效考评上,能够使传统360度考评跨越空间的局限,不再像从前一样,需要考评者们都在同一个空间内才能进行。北森推出的“核心人力云”在移动端的扩展应用,将考勤、补假、申请补签、审批等功能搭建在微信端,就是运用移动技术的一个典型。

    拓宽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虽然人力资源服务业中的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了“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并进行了转型和变革,但需要指出的是,在“互联网+”的浪潮面前,人力资源服务业需要做的还很多。

比如,虽然信息技术在网络招聘行业应用广泛,但由于缺乏好的数据挖掘技术支持,网络招聘仍旧面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披着互联网模式外衣的传统思维在网络招聘行业依然占据主流,更多的仍然只是利用互联网作为简历对接的平台。如何找到能让用户求职需求和企业用工需求迅速匹配的新模式,仍是网络招聘业亟须解决的难题。

另外,2013年以来,国内诸多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相继推出了人力资源云服务,比如“云薪酬”“云招聘”“云培训”等服务平台,但目前这些云服务还只是在少数几家服务企业和少数几种业态上得到体现,未来在其他业态上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再比如,中国的职业社交市场还不够成熟,其中的价值仍旧有待挖掘。

还有一个新的发展方向需要注意,即“互联网+”个性化订制的人力资源服务。人图表内容来源:中国政府网力资源服务企业可以针对个人或企业提供的特定情况,运用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手段量身订做服务方案。这个方向应该引起创业者的重视。 

     “互联网+”为人力资源开发配置“赋能”

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正席卷全球。顺应这一科技发展趋势,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大大提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国家信息化发展评价报告(2016)》显示,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指数排名近5年得到快速提升,首次超过G20国家的平均水平,位列全球第25名。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产业结构升级、产品和经营模式创新提供了良好基础。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服务业紧跟这一趋势,积极提升本行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在这其中,“互联网+”与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迅速。

  “双轮驱动”促互联网与人力资源服务加速融合

“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的快速发展来自市场需求和行业创新的“双轮驱动”。一方面,在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基本上都有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显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招聘和培训环节,是企业在互联网内部支撑类应用中普及率比较高的两类活动。这意味着,当企业将这些活动外包给第三方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时,提供服务的机构也需要具备相应的技术服务手段,并以此进行创新。另一方面,由于创新产品和服务、提高竞争力的需要,一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也借助互联网技术,在招聘、猎头、薪酬代发等领域进行创新。以招聘为例,人社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通过网络发布岗位招聘信息28518万条,同比增加15.7%;发布求职信息59208万条,同比增加20.9%。网络招聘和移动互联网络招聘蓬勃发展,导致企业举办现场招聘会的次数,以及参会单位、求职人员人数,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呈现新特点

当前,“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呈现出“全面开花”、部分结“果”的现象。从当前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情况看,几乎各个业态都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创新。但多数机构的“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创新还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技术成熟并实现预期商业收益的不多。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产品已经成熟并实现预期收益”和“已经商业化,正处在快速成长阶段,但相关产品还没有实现盈利”的情况只占被调查机构的9.55%。

人力资源服务业“轻资产”的特征正在被“互联网+”改变。在传统发展阶段,人力资源服务业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轻资产”行业,开展业务所需的资金量较少。有的业态甚至“轻”到一部电话、一张桌子就可以开展业务了。随着互联网与这个行业的融合发展,其“重资产”或者说“重资本”的特征越来越明显。2016年,行业内动辄上亿元投资或者融资的案例频频出现。一些大型或者发展潜力较大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已经开始登陆A股和新三版市场融资。这种变化主要来自以“烧钱”著称的互联网发展模式的推动。

资金、人才是“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发展的关键要素。人力资源服务业互联网化的发展,使得资本要素在这个行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的跨界特征也必然导致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掌握互联网技术、发展规律、人力资源管理和服务等知识背景和行业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成为行业发展的急需紧缺人才。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的调查显示,在制约“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发展因素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专业人才缺乏(63.38%)、资金不足(53.46%)、缺乏政府的帮助与支持(33.87%)。这从另外一方面说明了资金、人才在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多方发力促行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加速发展,基础研发和应用研发之间、不同学科之间的边界将逐步模糊。就人力资源服务业而言,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的广度将会进一步扩大,速度也会有所提升,资源配置的形式、效率也会出现新的变化,以信息流为纽带的资源配置形式将会凸显。一方面,这会推动大量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产品、服务模式的创新,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与法律、财务、离岸外包、科技中介等多种业态交叉创新,衍生出以大数据挖掘等服务业的新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这也加快了产业迭代升级的过程,增加了行业的系统性变革的风险,行业发展呈现出系统性、脆弱性、资本化同步增强的特征。因此,在“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还需要加以引导和规范,以促进行业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一是适应行业资本需求加大的特征,优化融资环境。应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评估、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体系,创新和推进无形科技成果抵押贷款的方式。成立“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引导基金,调动大型企业、民间资本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形成以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多方共赢的产业基金发展格局。协调金融管理部门,畅通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上市融资途径。

二是加大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要依托高等院校、职业培训学校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基础、商业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畅通企业和教育培训机构之间的人才培养渠道,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学历教育、短期培训等途径,培养满足企业急需紧缺的人才。建立行业人才需求目录,对接国家和区域人才引进工作,在海外人才引进等工作中适当增加行业专业人才比例。

三是鼓励企业、研发机构和个人跨界合作、交叉创新。要充分利用创新奖励、研发投入扣除等多个政策手段,鼓励企业自主开展研发和合作创新。借助科研院所、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园等载体,搭建“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技术研发的共性平台,鼓励企业、研发机构和个人之间开展研发合作。


分享到
友情链接: